山川历历,十年巨变。
长大后我要当空军——当年的12岁“举牌男孩”程强,已成为空降兵“黄继光班”班长。
建最美的“云朵上的羌寨”——汶川县萝卜寨从一片废墟变为旅游胜地,甜樱桃、红脆李、青脆李远近闻名。
10年,灾区的每个人每一村每一镇每一城,都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,感恩和奋进是这里最鲜明的特质。
从七日抢险救人到百日安置攻坚,从防治次生灾害到维护灾区稳定,从三年重建到十年振兴……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省委、省政府带领四川人民创造了从悲壮走向豪迈、从恢复重建到发展振兴的史诗新篇:2017年,汶川地震39个重灾县(市、区)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7亿元,是震前的3.2倍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8亿元,是震前的5.4倍;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8亿元,是震前的4.1倍……
沧海桑田,誓言铮铮。
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、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、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、产业发展达到再生性跨越、生态环境有了实质性改善……10年巨变的背后,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坚强领导,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,是省委、省政府带领全川人民感恩奋进的坚实步伐。
聚力
让家园更美丽
全国10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,1万多名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,参与了39个重灾县(市、区)、700多个乡镇、2000多个村庄的重建规划。
白脊青瓦,雕梁画栋,古朴典雅的川西民居……现在的汶川水磨古镇,美得如一幅水墨画。
如果不是镇中心用青花瓷碎片拼成的“大爱无疆”四个字,很多人可能都会忘却:这个美丽的川西小镇,竟是从一片废墟中长出来的。
巨变,始于灾后重建。震后,国家出台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》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,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,为近2000万受灾民众重建家园——10年前的铮铮承诺,犹在耳畔。
为了家园更美,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向这里汇聚。全国10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,1万多名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,参与了39个重灾县(市、区)、700多个乡镇、2000多个村庄的重建规划,向农村居民提供了近1000套设计图纸供选择。
为了家园更美,数以万计建设者的血汗朝这里汇聚。响应中央号令,18个省市的援建大军挺进汶川地震灾区,3年实施援建项目3668个,援建金额达870多亿元。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倾情支援,其中,香港援助项目190个、资金100亿港币;澳门援助项目106个、资金55亿澳门元;台湾同胞捐款资金达13亿多元人民币,落实援建项目189个。
战天斗地,一个又一个奇迹在灾区出现。在绵阳,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、北川新县城在安昌江畔重获新生并不断生长;在德阳,由江苏无锡援建、总投资约25亿元的汉旺新城,2万多汉旺市民搬进了新居,汉旺镇再次“旺”了起来。
10年来,各种各样的镜头聚焦这里,直播家园新变化:连片的板房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栋连一栋的美丽新居;中断的道路连好了,新建的道路数量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还多;残破的植被修复了,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正在构筑……
如今,行走在汶川地震灾区,最漂亮的是新居,最坚固的是学校,最现代的是医院,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超灾前。
崛起
让产业更兴旺
“产业发展振兴”是《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(2011-2015年)》明确的首要任务。在曾经的灾区,一批百亿企业、千亿产业、万亿集群不断成长。
10年前,因为地震,5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一度停工停产。
经济发展的脚步不能停!2011年8月,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,四川省政府正式下发《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(2011—2015年)》,“产业发展振兴”是《规划》明确的首要任务。
一家家企业,重新开动起生产机器。在地震中遭受重创、直接经济损失达27亿元的东汽公司,依靠顽强拼搏的精神,重新站上世界制造水平前列,更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一个个园区,承担起地域发展的引擎功能。借力国家政策机遇与辽宁省的倾情援建,安州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极大提升,一大批工业项目落户,产值从当年的不足1亿元,提升为2017年的262.05亿元。
一座座新城,装上强劲的产业之“心”。震前的水磨镇是高耗能、高污染的工业区,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,水磨镇搬迁了镇上所有的重工业,定位为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羌寨小镇,如今已成功晋升为国家级5A景区。
10年间,四川经济发展持续高效运转:2017年,四川GDP突破3.6万亿元,16个市州GDP突破千亿大关。
最受关注的汶川地震灾区,不仅坚强崛起,还承担起中流砥柱的责任:汶川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,2012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49.63%,2017年提升至52.88%,提高3.25个百分点。一体化速度越走越快的成德绵地区,更是成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,占据着前三甲的位置。
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汽车、航空与燃机、轨道交通、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、石墨烯等产业竞相发展;一批百亿企业、千亿产业、万亿集群不断成长;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……曾经的地震灾区,如今正迈步新时代,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,前景可期。
发展
让日子更带劲
围绕住房、产业、就业、基础、教育、医疗、生态扶贫“七个重点”集中攻坚,2017年,灾区贫困县由18个减少到13个,贫困人口由99.9万人减少到22.32万人。
“在或浅或深的伤痕上,开出成长的花?!闭馐前部导以霸俺ず粗业男脑浮5卣鹬?,位于双流的安康家园一共接收了地震孤困儿童712名。10年间,已先后有624名孩子高中毕业,其中282人考上大学、342人职高毕业或就业或参军,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有用人才。
无情地震带来的伤痛,被时间渐渐抹平。生活在继续,笑容又重新回到灾区人民脸上。笑容,来自搬进“科学选址、高度设防”新居的踏实,源自“家家有产业、户户能就业”的满足,也源自“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”的安心。
围绕住房、产业、就业、基础、教育、医疗、生态扶贫“七个重点”集中攻坚,2017年,灾区贫困县由18个减少到13个,贫困人口由99.9万人减少到22.32万人,减贫人口全部达到国家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标准。而整个灾区,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,是震前的2.8倍和3.7倍。
在原址上重建的青川新县城,城市绿地率达到39%,人均绿地面积达10.5平方米。“地震后,房屋损毁,我从山上搬到这里来住,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不少,现在感觉很幸福?!弊∩狭撕梅孔拥那啻ㄏ卮迕窈紊廴莼棺急缚炫┘依?,增收致富。
在汶川,映秀镇村民杨云刚的家里贴着一副春联。上联:不忘初心,汶川正崛起,恩如玉液千家醉;下联:?;呈姑?,映秀欲腾飞,爱似春风万物苏。横批:感恩祖国。
杨云刚家的日子,也如这对联说的一般。地震后,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,杨云刚以“博爱”二字命名,开了一家饭庄,“一年干下来,纯利润大概有15万元,日子是越过越带劲啊?!?/p>
作为震后我省首个开建的铁路项目,成灌高铁见证着都江堰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,成为一趟名副其实的发展振兴快车。
城乡面貌到基础设施,从生态环境到民生事业、产业发展,汶川地震灾区的十年巨变浓缩进一句话中:路通,人和,产业兴。